•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大学章程
  • 领导关怀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科生教育

    专业设置

    教学成果

    一流专业

    一流课程

    教学平台

    本科质量报告

    留学生教育

    项目介绍

    招生信息

    政策法规

    继续教育

    专业设置

    学习中心

    教育培训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科研平台
  • 师资队伍
    院士简介
    拔尖人才
    高级专家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人才招聘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远程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服务
  • 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
    校地校企合作
  • 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
    文艺展厅
    校园风光
    形象宣传片
  • 公共服务
    日历校历
    常用电话
    教师邮箱
    学生邮箱
    网络支付
    网络收发
    网络认证计费系统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正版化软件平台
    OA办公
    分析测试中心
    校园WebVPN
  • 校园百事通
教
学
科
研
单
位
雅安校区
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机电学院 食品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水利水电学院 人文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 体育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成都校区
农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草业科技学院 动物医学院 林学院 园艺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 资源学院 环境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学院 水稻研究所 小麦研究所 玉米研究所 动物营养研究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
都江堰校区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商旅学院 基础教学部
管
理
服
务
部
门
党群部门
党政办公室(机关党委) 党委组织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巡察办公室 纪委办公室 纪检监察室 教师工作部 学工部 研工部 武装部 工会 团委
行政部门
教务处 学生处 招生就业处 研究生院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科技管理处 乡村振兴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人事处 财务处 审计处 国际交流合作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 基本建设处 基地与实验室管理处 离退休管理处 保卫处 后勤管理处 都江堰校区综合管理办公室
服务部门
图书馆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后勤服务总公司
Responsive image

ENGLISH

搜索
导航菜单
  • 首页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大学章程
  • 领导关怀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机构设置
    教 学 科 研 单 位
    雅安校区 成都校区 都江堰校区
    管 理 服 务 部 门
    党群部门 行政部门 服务部门
  •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科生教育
    专业设置 教学成果 一流专业 一流课程 教学平台 本科质量报告
    留学生教育
    项目介绍 招生信息 政策法规
    继续教育
    专业设置 学习中心 教育培训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科研平台
  • 师资队伍
    院士简介 拔尖人才 高级专家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人才招聘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远程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服务
  • 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 校地校企合作
  • 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 文艺展厅 校园风光 形象宣传片
  • 公共服务
    日历校历 常用电话 教师邮箱 学生邮箱 网络支付 网络收发 网络认证计费系统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正版化软件平台 OA办公 分析测试中心 校园WebVPN
  • 校园百事通

综合新闻

导航菜单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网
  • 热点关注
  • 要闻速递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时政·理论
  • 视频新闻
  • 师生信息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 招标公告
  • 学术信息
  • 文件通览
  • 信息公开
  • 成果转化
  • 科研动态

用手机扫描上图的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继续阅读本页面

【专家风采】潘远智:朴勤研学守初心立德树人铸师魂

编者按:在川农大有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学术大咖、是行业专家、是教育楷模,他们追求真理、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踏实进取,为教育事业发展、社会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是值得学习的典型代表。本网即日起推出“专家风采”栏目,以展现专家们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激励广大师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强农兴农使命,奋进新时代、共铸新辉煌,以优异的成绩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正值桂花飘香的时节,第五教学楼七楼的实验室里,一位教师正看着桌面的实验材料与学生交谈:“数据是不是精准无误、方案是不是达到最优,技术难题是不是一一解决……”他炯炯有神的目光和关切的言语中里透露着一股亲切与智慧,让人敬仰和信任。他便是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潘远智教授。

立学立身,以初心践行教师使命

上世纪90年代初,潘远智教授于我校园艺系观赏园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培育及应用等教学科研工作,并在2008年获中国林科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博士学位。

从普通讲师到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他胸怀满腔热情,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尽最大努力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小到实验室管理,大到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坚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从教以来,潘远智教授总是默默耕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思想感染学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导学生。

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晨八点钟,学生总是能在教师公寓去往五教办公楼的路上遇到他。许多个周末或节假日,路过他的办公室时仍能看到他伏案工作,在风景园林学院实验室里也能经常看见他的身影。“做实验不要怕复杂,要理清楚头绪,再一步步严格按要求完成,尤其是百合组织培养,全程都要注意灭菌,由于鳞片与泥土直接接触,带菌较多,灭菌较困难,所以较其他部位灭菌步骤更复杂。”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第五教学楼八楼组培室里聚集着他的学生,潘远智教授在实验台亲自操作,教学生做百合组织培养试验。“我做学生时,经常熬夜做实验到一两点,不是为了抢进度,而是为了保证按质按量完成实验,虽然辛苦,但很充实。现在的实验室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你们更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好……”

当问及为什么能风雨无阻几十年如一日饱含热情地工作,潘远智教授的回答是:“教书育人不仅是我的职责,更是我所热爱的一份事业,所以我希望能够做好,也有信心做好。”

立言立行,以行动引领学生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潘远智教授注重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在定期举行的研究生读书报告中,他常对学生说:“做学问应该立足价值、关注基础,将小问题深入研究,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才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正是这样的思维使他的学生在科研学术道路上也有了一定的方向和准则。在博士二年级的王凯璐眼中“潘老师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学术方面理论扎实,而且很有逻辑条理,见解独到。”

6月,在昆明实习的过程中,潘远智教授带领学生来到了昆明真善美兰业有限公司。讲解专业知识时,他告诉年轻的学子:“这里的彩色马蹄莲种球仍然主要依靠从荷兰进口,一般的彩色马蹄莲只能开3-5朵花,而这里的会开10朵花左右,目前如果有我们自主研发的品种,那么成本将会大大下降,因此作为风景园林学院的学生,你们只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那么我们在风景园林学科的前进道路上必定大有可为……”在专业知识教学中,他总是如此融入鼓励和期望,启发学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一名参加实习的大三学生说:“潘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让我们学到了知识,也开阔了的眼界,更有了远大的志向。”

生活中,潘远智教授对待学生有着慈父般的柔情。2019届毕业生张璐说起自己去年感染流感得肺炎住院的经历仍非常激动。“那天下午,张璐像往常一样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医院回到寝室,刚坐下没多久,就听到一大波脚步声从走廊传来,随即传来敲门声。她打开门一看,竟是潘老师带着课题组的成员浩浩荡荡来探望。“他亲手将鲜花和水果递给我,对我说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们一个课题组就跟一大家人一样,也要互相照顾,有困难大家相互沟通、及时解决……听到这里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在他的学生眼里,潘远智教授在“严师”与“慈父”角色的转换与交融中不仅恪守了作为教师的初心与职责,更鼓舞和引领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立责立制,以职责助推科教融合

自1993年留校任教以来,作为风景园林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潘远智教授在学院建设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积极参与筹建园林本专科专业。到2000年,园林专业不仅成为川农大第一批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专业,而且成功申报“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授权点。不仅如此,他还组织拟定并完善“园林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其能满足每学期约300名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实验任务;同时主持实施四川省高等学校本科“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他始终坚持以科研课题、生产实践为载体,努力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统一。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投身社会实践,以提高业务水平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他主持的“一品红等几种名贵花卉的快繁及栽培技术研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和建立了一品红、大花蕙兰、鹤望兰、比利时杜鹃等名贵花卉的快繁技术体系,集成配套了相应的栽培技术,为名贵花卉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此项研究于2004年顺利通过了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他的部分成果不仅被写入参编的普通高等教育21世纪及“十五”规划《花卉学》教材和主编的《一品红》专著中,而且连续四年为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合计达1.01多亿元。该成果还被评为200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四川省多年来无观赏植物栽培与应用获省部级奖的空白。

在岗位上,潘远智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不断创造着新的成绩,潜心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自1998年来,他在《园艺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应用生态学报》等刊物上相继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主持编写了观赏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及质量分级地方标准10个,国家行业标准1个。他先后组织参与大、中型园林绿化设计与施工等对外科技服务项目50余项;先后荣获四川省住建厅绿化工程设计三等奖1项、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多项奖项。他主讲花卉学、园林植物学、高级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植物造景、风景园林学专题等课程,同时承担多项重要教学改革项目。

“朴勤研学,如是笃行,立德树人,不忘初心”,这是潘远智从教以来的人生信条。


雅安校区
  •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 邮编:625014
  • 电话:0835-2882232
  • 传真:0835-2883153
成都校区
  •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 邮编:611130
  • 电话:028-86290101
  • 传真:028-82652669
都江堰校区
  • 成都市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 邮编:611830
  • 电话:028-87133509
  • 传真:028-87133366
普通本科招生咨询电话
  • 028 - 86290999
  • 028 - 86291999

Copyright © 2020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9006192号-15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