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大学章程
  • 领导关怀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科生教育

    专业设置

    教学成果

    一流专业

    一流课程

    教学平台

    本科质量报告

    留学生教育

    项目介绍

    招生信息

    政策法规

    继续教育

    专业设置

    学习中心

    教育培训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科研平台
  • 师资队伍
    院士简介
    拔尖人才
    高级专家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人才招聘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远程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服务
  • 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
    校地校企合作
  • 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
    文艺展厅
    校园风光
    形象宣传片
  • 公共服务
    日历校历
    常用电话
    教师邮箱
    学生邮箱
    网络支付
    网络收发
    网络认证计费系统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正版化软件平台
    OA办公
    分析测试中心
    校园WebVPN
  • 校园百事通
教
学
科
研
单
位
雅安校区
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机电学院 食品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水利水电学院 人文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 体育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成都校区
农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草业科技学院 动物医学院 林学院 园艺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 资源学院 环境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学院 水稻研究所 小麦研究所 玉米研究所 动物营养研究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
都江堰校区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商旅学院 基础教学部
管
理
服
务
部
门
党群部门
党政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巡察办公室 纪委办公室 纪检监察室 教师工作部 学工部 研工部 武装部 工会 团委
行政部门
教务处 学生处 招生就业处 研究生院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科技管理处 乡村振兴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人事处 财务处 审计处 国际交流合作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 基本建设处 基地与实验室管理处 离退休管理处 保卫处 后勤管理处 都江堰校区综合管理办公室
服务部门
图书馆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后勤服务总公司
Responsive image

ENGLISH

搜索
导航菜单
  • 首页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大学章程
  • 领导关怀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机构设置
    教 学 科 研 单 位
    雅安校区 成都校区 都江堰校区
    管 理 服 务 部 门
    党群部门 行政部门 服务部门
  •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科生教育
    专业设置 教学成果 一流专业 一流课程 教学平台 本科质量报告
    留学生教育
    项目介绍 招生信息 政策法规
    继续教育
    专业设置 学习中心 教育培训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科研平台
  • 师资队伍
    院士简介 拔尖人才 高级专家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人才招聘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远程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服务
  • 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 校地校企合作
  • 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 文艺展厅 校园风光 形象宣传片
  • 公共服务
    日历校历 常用电话 教师邮箱 学生邮箱 网络支付 网络收发 网络认证计费系统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正版化软件平台 OA办公 分析测试中心 校园WebVPN
  • 校园百事通

综合新闻

导航菜单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网
  • 热点关注
  • 要闻速递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时政·理论
  • 视频新闻
  • 师生信息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 招标公告
  • 学术信息
  • 文件通览
  • 信息公开
  • 成果转化
  • 科研动态

用手机扫描上图的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继续阅读本页面

【川农大精神新传人】周小秋教授:人生需要不断逼自我

编者按:百年川农,风雨兼程。在百余年办校历程中,川农大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川农人用奋斗积淀出了“川农大精神”。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重温川农人的奋斗史,阐释“川农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

………………………………………………………………

周小秋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首届杰出人才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天府杰出科学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创新奖章获得者;以第一完成人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唯一获奖人获通威股份公司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1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7项;指导研究生100余名;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0余篇;副主编专著和参编专著6部。

周小秋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都就读我校,循着周小秋教授一路走来的足迹,不难发现老一辈川农人缔造的“川农大精神”一直融入在他的血液中。

忠于选择坚持到底

1990年7月份研究生毕业后,周小秋便留在我校动物营养研究所工作。

在猪场3年的养猪锻炼,既修炼了他独特的工作作风,也训练了他的基本工作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和操控能力。后来,仁寿下乡锻炼一年,使他的科研工作更加接地气,更加懂得当时的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为运用能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留校后,周小秋成为图书馆的常客,他发现水生动物营养研究在全国农业高校中还是一片空白,便很快锁定了个人研究方向。他大着胆子在没有教材的前提下,申请为本科生开设一门课程——鱼的营养与饲养学,以此开启水产营养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一切都从零起步,“当时是三无,无钱无场地无人。”周小秋笑着说。

营养所领导和杨凤先生对这位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很是支持,拨给他老板山的两间房子作为实验室。虽然离家不到十分钟路程,周小秋却搬到了山上住进了实验室,家人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由于鱼饲料不同于猪饲料,对保鲜的要求特别高,所有能用上的工具统统贡献出来。行李被褥也抱到了实验室里,为了做好手上的实验,实验室成了他需要时刻呵护的“婴儿房”。

条件再差绝不抱怨

周小秋说,人家是快乐工作,我是工作快乐。

工作是原因,快乐才是结果。那些充满挑战的岁月留给他的都是深深浅浅的快乐。“条件再差,绝不抱怨。”他说,他的“心情管理学”受杨凤、端木道、陈可容、刘守恒、周开达、荣廷昭等老一辈大师影响甚多。

在攻读杨凤先生研究生时,见面的第一回,杨老就不无戏谑地说“欢迎到地狱来旅游!”从这一句中,周小秋领略到多重意思:做学问要甘于清贫、清苦;二则要赖得住寂寞;三则可以收获快乐。

后来他在遇到困难时常常用这句话来自勉,为自己打气。水生动物营养研究在我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正是周小秋追求快乐的过程。

周小秋的经历,力证了正确选择和坚持是成功人生的关键一步。

在他看来,选择的原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优势、特色原则;另一种是差异化原则。他选择了差异化,从最具优势的猪营养研究领域转到空白的鱼的营养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品种坚持了市场化、差异化和聚焦原则,研究领域从一般的营养代谢研究转到影响营养效果表达的关键营养调控:消化力、消化道健康、抗病力和水质质量。

“一个人要做到忠于自己的选择,从中修炼自己的意志力。”他说。

事业起步时,他不得不面对3大“拦路虎”:第一个是“硬件拦路虎”。基础为零,研究条件、资金和人为零,他要面对从零起步的挑战。鱼是低等动物试验条件下养活非常不容易,而他只对养猪很熟悉,对鱼一点都不了解。第二个是“软件拦路虎”。科研启动之初,手上没有任何资源。第三个是“认同拦路虎”。鱼的营养起步晚,主要集中在需要量和物质代谢为主,他集中研究的领域当时认同度不高,发文章尤其困难。

周小秋选择了一条以“虎”为伴的路。他告诫自己“忠于自己选择的人就是尊重自己”。忠于选择就获得了成长原动力。忠于选择,就获得了成长的加速度。忠于选择,就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和成功。“不断地选择就等于选择了原地踏步和退步,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失去了动力。”

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周小秋的第一步是做好研究策划、确定研究方向,将研究品种聚焦到建鲤,将研究领域聚焦到营养和饲料与鱼的消化吸收能力、肠道健康、抗病力和水质质量的关系,后来在聚焦到我国养殖量最大的品种草鱼,研究领域聚焦到营养和饲料与器官健康、鱼肉品质的关系。其次,他确定年度计划、制定路线图,确定好每年应该作哪些营养素、饲料和添加剂,并逐渐确立一套有效可操作的研究方案,让它成为研究、执行及落实的依据,也成为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依据。

在2006年以前,他是一个光杆司令。鱼营养研究存在季节性、易出问题性。2006年以前由于资金有限性,试验受到了极大限制,他不得不忘记星期天、节假日、白天和晚上,不得不在出差回来后第一时间赶到办公室、试验室、试验场,不得不在计划、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反复讨论、反复论证、及时跟踪和落实的到位,不得不对及时与学生和团队对的结果及时解读和分析,不得不想方设法为企业服好务,获取经费支持。

他的成长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他心中形成了“困难和难题是成长的发动机,成长的过程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的理念。他的学生们认为,周小秋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为了科研目标会不惜一切地去努力,去拼搏,去实现,在他的工作中这成了习惯,成了一种深入血液中的自觉。

扎根基层 与企业成长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是每一位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

鱼营养研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周小秋再次做到了成功。

我国淡水养鱼存在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用药量大和经济损失严重等问题,极大地威胁了鱼产品安全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

因此,社会上前来寻求技术帮助的企业很多,周小秋选择与9家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或紧密合作。他带领团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的难题,提供技术指导,企业每年也将提供上百万元科研经费,博士工作站搭建了科学技术进入企业生产线的平台。

在转化科研成果过程中,他和团队不只转让成果,还提供后续的人才和技术服务,也就是“嫁女儿”的同时还陪“嫁妆”,扶持企业走好“最后一公里”。企业的需求会给周小秋的研究提出了课题,让他和他的团队在研究中选题更准。比如,健康营养饲料技术提出来源于鱼的消化力和抗病力弱、水质恶化,肠道疾病、发病率、死亡率高和肉质下降,经济损失惨重的问题,需要解决鱼肠道等器官健康、机体健康和降低水质污染的营养和饲料的治本技术,为企业带去了百亿的经济价值。

他的科研之路,做到了研究企业实际,有效地结合、消化、整合形成系统技术,提供综合技术支撑。他的鱼营养研究,也为企业实现的难点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研制竞争力强的产品,为效益提升和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使技术价值转化成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

 


雅安校区
  •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 邮编:625014
  • 电话:0835-2882232
  • 传真:0835-2883153
成都校区
  •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 邮编:611130
  • 电话:028-86290101
  • 传真:028-82652669
都江堰校区
  • 成都市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 邮编:611830
  • 电话:028-87133509
  • 传真:028-87133366
普通本科招生咨询电话
  • 028 - 86290999
  • 028 - 86291999

Copyright © 2020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9006192号-5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