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大学章程
  • 领导关怀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科生教育

    专业设置

    教学成果

    一流专业

    一流课程

    教学平台

    本科质量报告

    留学生教育

    项目介绍

    招生信息

    政策法规

    继续教育

    专业设置

    学习中心

    教育培训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科研平台
  • 师资队伍
    院士简介
    拔尖人才
    高级专家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人才招聘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远程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服务
  • 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
    校地校企合作
  • 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
    文艺展厅
    校园风光
    形象宣传片
  • 公共服务
    日历校历
    常用电话
    教师邮箱
    学生邮箱
    网络支付
    网络收发
    网络认证计费系统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正版化软件平台
    OA办公
    分析测试中心
    校园WebVPN
  • 校园百事通
教
学
科
研
单
位
雅安校区
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机电学院 食品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水利水电学院 人文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 体育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成都校区
农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草业科技学院 动物医学院 林学院 园艺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 资源学院 环境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学院 水稻研究所 小麦研究所 玉米研究所 动物营养研究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
都江堰校区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商旅学院 基础教学部
管
理
服
务
部
门
党群部门
党政办公室(机关党委) 党委组织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巡察办公室 纪委办公室 纪检监察室 教师工作部 学工部 研工部 武装部 工会 团委
行政部门
教务处 学生处 招生就业处 研究生院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科技管理处 乡村振兴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人事处 财务处 审计处 国际交流合作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 基本建设处 基地与实验室管理处 离退休管理处 保卫处 后勤管理处 都江堰校区综合管理办公室
服务部门
图书馆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后勤服务总公司
Responsive image

ENGLISH

搜索
导航菜单
  • 首页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大学章程
  • 领导关怀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机构设置
    教 学 科 研 单 位
    雅安校区 成都校区 都江堰校区
    管 理 服 务 部 门
    党群部门 行政部门 服务部门
  •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科生教育
    专业设置 教学成果 一流专业 一流课程 教学平台 本科质量报告
    留学生教育
    项目介绍 招生信息 政策法规
    继续教育
    专业设置 学习中心 教育培训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科研平台
  • 师资队伍
    院士简介 拔尖人才 高级专家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人才招聘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远程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服务
  • 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 校地校企合作
  • 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 文艺展厅 校园风光 形象宣传片
  • 公共服务
    日历校历 常用电话 教师邮箱 学生邮箱 网络支付 网络收发 网络认证计费系统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正版化软件平台 OA办公 分析测试中心 校园WebVPN
  • 校园百事通

学术信息

导航菜单

新闻中心

  • 校园新闻网
  • 热点关注
  • 要闻速递
  • 综合新闻
  • 媒体聚焦
  • 时政·理论
  • 视频新闻
  • 师生信息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 招标公告
  • 学术信息
  • 文件通览
  • 信息公开
  • 成果转化
  • 科研动态

用手机扫描上图的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继续阅读本页面

国家重点实验室交叉学科系列学术交流报告会

时 间: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上午8:30-12:00

地 点:成都校区2-201会议室

学术报告:

交叉学科系列学术交流报告会-20240629

报告人简介:

1、彭少兵,1962年6月出生于湖北洪湖,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期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农学会和作物学会“会士”。1979-1983年就读于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1991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州理工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于1991年10月起就职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任高级作物生理学家。2010年12月回国,受聘为华中农业大学全职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曾任农业农村部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北省水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8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一等奖1项。1996年和2005年分别获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优秀论文奖”。

2000年任“第23届国际水稻科学大会”主席。先后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89篇,其中包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lant Physiology、Field Crops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的300篇SCI收录论文,所发表的论文被SCI期刊共引用17823次,单篇引用最高次数达1560次,SCI论文的h指数为71。2014年至今每年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其中2014年在农业和生物学领域排名第四。2017年和2023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2022年创办国际期刊Crop and Environment。

2、廖循,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2000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2004年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博士后工作。曾任四川省质谱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专委会委员,现任四川生物信息学会智慧分会常务委员。担任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的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围绕中药活性物质的快速发现与分析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中药成分的“配体垂钓”策略,基于磁性纳米粒子发展了灵敏、高效的电化学生物分析方法,运用表面展示技术发展了新一代的“配体垂钓”,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和成都市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获专利授权8件。

3、杨永峰,2001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14年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作,201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PET探测器、电子学和PET成像仪器以及PET和其它成像技术结合的多模态成像仪器的研发。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内外各种基金6000余万,发表国际SCI论文百余篇。2006年和2010年获得两项美国NIH R01项目资助,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资助,2017年作为团队带头人获批深圳市孔雀团队项目,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于2020年终期评估中获得者择优支持。实验室研发性能国际先进的MRI兼容小动物和脑部专用PET成像仪器各一台,研发多种高分辨率三维PET探测器。

4、韩春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器官再生与智造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密苏里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美国Lexicon制药公司高级生物信息科学家。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负责人、动物所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多个科技部项目的首席、课题负责人或研究骨干。目前主要针对男性不育治疗和动物育种新技术的研发探索生殖细胞形成、发育、减数分裂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关键技术手段包括多能干细胞向生殖细胞的诱导、猪、人等高等动物的精原干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和基因编辑。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Nucleic Acids Research、Cell Research、Stem Cell Reports、Development等主流期刊。

5、彭良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纤维素生物合成和纳米纤维解构与改性,细胞壁代谢调控网络与生物质纳米原料选育,生物质绿色预处理与酶工程,纤维素燃料乙醇与生物质液体燃油,生物质纳米增强复合材料和元件,生物质纳米电化学储存与催化材料和元件,生物碳与纳米碳纤维等。此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途径,选育抗逆性强、生物质产量高和品质优良的农作物和能源植物。以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科研项目10多项;在植物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能源和化学工程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15项;特邀国内外学术报告80余场。

 

雅安校区
  •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 邮编:625014
  • 电话:0835-2882232
  • 传真:0835-2883153
成都校区
  •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 邮编:611130
  • 电话:028-86290101
  • 传真:028-82652669
都江堰校区
  • 成都市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 邮编:611830
  • 电话:028-87133509
  • 传真:028-87133366
普通本科招生咨询电话
  • 028 - 86290999
  • 028 - 86291999

Copyright © 2020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9006192号-5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